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青海大学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


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于2016、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青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项目立项。该班级实行“导师制-顾问组-工作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并推行“导师制”与“学长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培养知识基础夯实、具有创新思维并拥有实践能力、自我知识获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

2016年9月选拔并组建首届“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2016年10月完成导师-学生互选,确立导师制。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建设,已完成2016级、2017级两个年级招生选拔工作,完成导师队伍建设,并初步建成“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开放实验室”。

(一)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实行通识教育与导师教育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知识学习-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并推行“导师制”与“学长制”相结合的方式,即实行导师引导下的朋辈教育新模式,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依托青海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成一支专业课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28人,其中教授占总人数的20%,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8%,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占16%。45岁以下成员占82%。 

  依托青海省首批入选的“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创新团队,建成一支导师团队。团队成员共16人,其中教授3名,博士14名,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8名,中科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2人。

  2016年10月,首批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完成“导师-学生”互选,平均3名学生由1名学术造诣较深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导师指导,标志着本实验班导师制的确立。2017年9月25日,2017级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完成“导师-学生”互选,本次师生互选促进了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 “导师制-学长制”有机结合。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高水平课程平台 

  结合“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认证要求和本院专业特色,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在围绕促成合理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寻求平衡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建立重点突出的、互为联系的起骨干支撑作用的高水平核心课程群,从而建构起能帮助拔尖创新学生建立起合理的、前沿的、开放的、动态的、多层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平台。合理安排先修课与后修课,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严格审核教学大纲,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设置。

  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类课程知识,掌握材料组成、制备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形成以金属材料、陶瓷和高分子材料为主,其它高性能新材料为辅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熟悉材料分析表征基本手段、设备及原理,了解材料科学领域前沿发展动态。

  课程平台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结合导师研究方向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即金属模块和非金属模块),并通过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创新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拥有实践能力、自我知识获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

(三)转变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方法转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尝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重点实施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双语教学等教学改革,积极采用研究性学习、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通过第二课堂、各种竞赛、学术沙龙、夏令营、社团、名校实验室交流、学术会议、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实验室、学术沙龙、创新大厦。 

  为保障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开展,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建成了校内首个面向创新创业人才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位于机械工程学院301,占地面积100多平米。目前已购置了实验安全防护装备、实验耗材、公共实验器材等,初具规模并具备了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条件。 

  2017年4月,首个受校团委支持的竞赛培育项目入驻创新大厦创客空间并参加青海大学2017年“挑战杯”校内选拔赛。2018年3月,由学生自主组织的“高原无人机团队”获批成为青海大学创新创业工坊。自主学习中,大学英语四级首次考试及格率65%,六级首次考试及格率12.5%,位列2016级第一。在青海大学 2016 级藏语言专业课招生中,全校招收 38 人,本班共有10 人入选,超过四分之一。

(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

  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按照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思路,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并规定科研训练学分占总学分的11%。在“科学研究训练”环节,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室和导师直接进行类似研究生阶段的科学研究。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规定高年级学生必须介入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并设立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开放实验室。设立“材创基金”,建立起课题申报、立项与管理的一整套办法,每年定期向学生发布科研选题指南,入选的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计划,自主管理科研经费,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任务。2016-2017年度共获批“材创基金”4项,平均支持强度2000元。

  经过一年创新实践教学,即在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组班仅1年内,学生参与导师课题或通过自主探索,获授权专利2件,申请专利7件,参与青海省科技厅自然基金1项,主持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项,主持材创基金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比赛奖励5项,发表SCI论文1篇。 

(五)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条件 

 (1)机制保障:建立健全“新材料人才创新实验班”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学风建设,鼓励创新创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突出“以院系为重心”的管理重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中心。通过为拔尖创新人才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学分制选课提供最大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指导教师制、建立“严格、严肃、严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2)师资队伍:建立导师选拔制,由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为人正派且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并且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教授、博士担任导师。建立导师主体责任制,每学年末落实导师考核制度,未尽导师职责者取消导师资格。专业课教师由教学功底深厚、基本功扎实并且了解材料科学前沿的教授、博士担任。学院重点资助教师出国进行创新教育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国外高等学校进行拔尖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 

(3)校本平台:学院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通过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建设了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物理模拟、材料制备与加工、先进测试与表征、机电控制和基础工业训练6个平台,目前学院仪器设备总值达6400余万元。充分保证“新材料人才创新实验班”实验条件,各类仪器设备为“新材料人才创新实验班”开放并具有优先使用权。 

(4)校外实践平台:与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四川)、青海铸玛蓝宝石晶体有限公司、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新材料领域企业达成初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新材料实习实践基地,探索社会需求背景下研究性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5)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外事办短期交流、短期留学项目;通过导师寻求国际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开放性、复合型人才。截至目前,已有1名学生参加“2018年第三届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icmsnt 2018)”。 

  总之,立足青海省独有的资源禀赋,结合青海省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需求,建立新材料创新人才实验班,将为青海省产业升级、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输送新鲜血液,并有利于平衡中西部学科发展布局,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由青海省一流学科向国内一流学科迈进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