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机构设置» 基层教学组织» 冶金工程教研室

冶金工程教研室

   

          负责人

          严  军

       联系电话

   13519754616

     
 

1958年6月,经青海省省委批准成立青海工学院,同年学院开设了冶金、机械两系,设有机械制造工艺和钢铁冶金两个专业,共进行了制图、理论力学、金属工艺学等9门课程为时38周的教学。筹建至1959年,增设电力系和化工系,在校学生344人,其中冶金系134人,机械系132人(来源于《青海大学校史》)。

目前,青海大学是青海省唯一一个培养冶金本科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及校级特色专业,涉及的有色金属与特种钢是青海省十大优势产业。依托专业发展,2011年获批校级教学科研团队,2014年获批青海省创新方法研究中心。基于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1996年重新设立“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大专),1997年实现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本科),1999年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名为“冶金工程”专业,2007年增设“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两个方向并行招生。自获批国家第三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来,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中铝青海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聘任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企业选题“双导师”联合指导答辩,校企联合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较高,符合省冶金矿产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广泛分布有黑色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原矿成矿条件好、产业关联度强,这为冶金企业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必要条件。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成融合有色冶金的主导产业体系,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西部矿业、黄河鑫业、聚能钛业、电子材料、中铝青海分公司、西宁特钢等大中型冶金企业,在甘河园区形成西北重要的铅、锌、铜、铝生产基地,东川园区打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制造基地,南川园区发展高附加值铝加工产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支柱型产业集团的生产运营,为冶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资源保障和产业基础,使得冶金专业毕业生成为企业紧缺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

冶金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博士(含在读)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45岁以下教师比例80%,高级职称比例60%,博士(含在读)学位比例50%。其中,1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1人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委员,1人为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访问学者,1人为美国肯特基大学访问学者,2人荣获青海省“小岛奖励金”称号,1人荣获青海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2人次荣获青海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人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挑战杯”三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2篇;累计出版著作8部,授权国家专利31件。教师中70%进行了企业实践锻炼,旨在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2014年经省科技厅批复成立“青海省创新方法研究中心”,教研室6人通过国家创新工程师资格认证,2人联合企业参加全国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二三等奖各1项,团队为全省2万余名高校学生及3千余名企业职工进行创新培训,在青海经济生活频道新闻《思维变革 创新青海》中,对创新方法推广成果进行连续报道;同时,将创新方法(科技部指导)应用于卓越计划(教育部指导)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受到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领导的积极肯定。

近年来,冶金专业学生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3人获得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三等奖,参与教师科研发表论文SCI收录4篇,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5项。部分学生考取了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千余名毕业生多数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如桥头铝电和中铝青海分公司技术人员中专业校友占比分别为33%31.6%,涌现的优秀校友中有“全国劳模”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人大代表1人,大中型企业副总5人以上。同时,在为企业的职工学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基于“十四五规划”中盐湖及有色金属资源的发展战略,结合工业绿色发展、新工科建设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教研室全体教师将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努力奋斗!